你可能以為:銀行金庫滿滿,為何我的案子還要一修再修?先別氣,讓我們拆開五個常見迷思,順便教你怎麼「講銀行聽得懂的語言」,讓錢跑得出來。
迷思一:「銀行這麼有錢,為什麼不借?」真相:銀行手上很多錢,但其中一大塊被法律鎖住了。
在台灣,央行會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,要求銀行把一定比例的存款放在央行,不能隨便拿去放貸。2024 年,央行兩度上調新台幣存款準備率(7 月與 10 月各 +0.25 個百分點),等於把銀行可動用的彈性再收緊;2025 年第三季會議也延續先前的做法與管制節奏。
同時,巴塞爾協定的「流動性覆蓋比率(LCR)」規定銀行必須持有足以應付壓力情境下 30 天淨現金流出的「高品質流動資產」,不能全拿去放貸。這是全球標準,台灣銀行也得遵守。
換句話說:銀行不是沒錢,是「可自由支配的錢」變少;要先顧流動性與準備,再談授信。
迷思二:「成數開不高,是在刁難我」真相:不是心情問題,是資本規則問題。
巴塞爾資本規範要求銀行維持最低資本比率,還要再加一層資本保存緩衝(CCB 2.5%),把總資本門檻墊到**10.5%**的水位;資本是稀缺品,銀行放出每一塊授信,都會吃掉這些比率的空間。
當資本空間吃緊或監理趨嚴時(例如房貸選擇性信用管制同時配合調高準備率),銀行自然會把成數與條件收回來。
迷思三:「我有合約、有訂單,為何還要一直補資料?」真相:IFRS 9 逼銀行「先認損」,所以要看穿你未來的風險。
會計準則 IFRS 9 改用預期信用損失(ECL)模型,要求銀行隨時認列對借款人的預期損失,還要納入景氣與前瞻資訊;你的產業、客戶體質、票期長短,都會立刻反映成銀行端的「風險成本」。文件愈完整、現金流愈可預測,ECL 越好看,核貸就越順。
迷思四:「銀行賺很大,利差肥到流油」
真相:台灣銀行業的獲利其實很克制。
央行統計顯示,2024 年加權平均存款利率約 1.08%、貸款利率約 2.45%,存放款利差只有 1.3~1.4 個百分點上下;長期 NIM(淨利息收益率)也常年在約 1% 左右徘徊。
另一方面,台灣銀行業的逾放比率長期維持超低水位,2025 年 7 月全體銀行平均僅 0.16%。低逾放+低利差代表的是風險偏好保守+價格競爭激烈,不是你以為的「躺著賺」。
迷思五:「我生意好,銀行一定搶著借」真相:景氣循環+監理政策,會讓『好案子』也變難。
央行近年搭配房市降溫,除了政策利率,還用選擇性信用管制與準備率調整來「定量管住」資金流向;在這種環境裡,就算你是好客戶,銀行也得控管產業曝險與放款配比。
那怎麼辦?給你一套「讓銀行敢借」的實務打法
1)用對槓桿:信保保證先上車
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(SMEG)可以提供直接/間接保證,把你的「信用」變成銀行可接受的擔保,顯著提高核貸成功率與額度。流程與要點官方寫得很清楚。
2)把 ECL 變好看:現金流與風險敘事要可驗證
給銀行看的,不是漂亮形容詞,而是里程碑收款條款、前十大買方名單、去化與庫存週期、連續 12–24 個月的現金流預測。這些都會進入銀行的「預期損失」模型,讓你的案子從 Stage 2 拉回 Stage 1 的概率更高。
3)擔保品「乾淨」比「高價」更重要
同一塊不動產,權利瑕疵、持分、用途不符都會讓成數大打折扣;先做產權清點與分區/用途盤點,把「可抵押性」拉滿,銀行速度會差很多。(兩度上調準備率的環境下更是如此。)
4)別只靠一支產品:做成「現金池」
把應收承購/保理(把帳變現)+信保額度(補資本)+不動產/土地融資(拉長年限、換現金流)做成三段火箭,用「撥款節奏對齊收款週期」的邏輯去談條件,銀行會覺得你是可管理的風險,不是「硬要錢」。
5)有地就有底:不賣地,也能變資金
若公司或家族有土地/廠辦,先用不動產/土地融資抽出資金,再用出租或農用維持稅務與合規,保留資產同時補週轉。這點我們(金嶺)最熟:先做可貸成數與撥款節奏快篩,再幫你把信保+銀行的組合談齊。

